通告

通告

[推广] 校友优选频道上线,欢迎广大校友查看选购!
南京理工大学“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正式启用
2024-09-20 22:03   来源: www.njust.pub   发布者:   访问数: 16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首次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南京理工大学始终传承和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将红色教育与科技实践深度融合,打造了“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培养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能引领未来的创新型精英人才。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20日,在南京理工大学建校71周年之际,“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举行启用运行仪式。校长付梦印院士,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哈军工”分建炮兵工程学院时期入职的教师代表贺安之教授,临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卫东,以及参与基地建设的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江阴市、临港开发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设计施工单位负责人等出席了仪式。

仪式由副校长李强主持。

付梦印介绍了“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初衷、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他指出,“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是南京理工大学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传承南理工精神文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集中展现了学校在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中的科技贡献和人才贡献。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紧扣国家需求和改革机遇,以基地建设为契机,持续推进“强基拓新”创新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担当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培养“又红又专”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付梦印表示,全体南理工老师将在基地“同讲一门课”,讲授南理工人科技报国、人才强国的贡献和作为;全体南理工学生将在基地“同上一门课”,深刻学习领悟“哈军工”光荣传统和南理工精神文化;全体南理工人要肩负起“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使命担当,敢争第一、勇创唯一,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铮铮誓言。

许峰在讲话中对“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正式启用表示祝贺。他指出,这次基地的正式启用,实现了南理工精神文化与江阴红色基因的高度契合,必将为江阴开展国防科普与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阵地,为双方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新平台。他希望,基地的阵地和平台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进一步推动双方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范围,力争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创业孵化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江阴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服务好、保障好江阴校区后期建设和发展,持续加强各类要素保供,努力打造理工名校和产业强市双向赋能的新样板。

付梦印、许峰共同为“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启用揭牌。

揭牌仪式后,参加仪式的嘉宾和师生共同参观了基地。

2024级新生在参观基地之后纷纷表示,要传承好“哈军工精神”,珍惜学校给予的优质资源和条件,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为国防科技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贺安之教授在参观后表示非常高兴和感动,他认为,基地一方面展示了南理工人如何传承和发扬了“哈军工精神”,为国防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呈现了南理工先进的科技成果,并提供了学生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的新想法可以在现场模拟试验。贺老师表示,基地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传承和震撼,南理工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南京理工大学“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位于江阴市南理工创新港,按照“1+1+4”布局建设,设置1个精神传承教育课堂、1个综合实践教学课堂、4个技术实践教学课堂。基地整体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同类型规模最大的室内展馆。

精神传承板块:传承发扬“哈军工精神”,勉励青年学子矢志报国

精神传承板块分为创建、坚守、奋进、跨越、追光共5个部分,以学校典型的红色资源、重点人物、重要成果为线索,彰显学校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为推进国家国防科技发展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打造了内涵丰富的精神传承教育课堂。

第一部分:创建(1953-1966)。该部分围绕“因战而生,艰苦奋斗”,展示了学校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从专业科系向独立办学转变。该部分描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炮兵工程学院的分建与发展,并展示了孔从洲、任新民等代表性人物以及炮工I型计算机、积木式120毫米迫击炮等代表性科研成果。

第二部分:坚守(1966-1978)。该部分围绕“矢志奉献,自力更生”,展示了学校第二次历史性转变——从部队院校向国防特色高校转变。该部分描述了学校服从大局、集体转业、负重前行的光辉历程,展示了学校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取得的光辉成绩以及祝榆生、屈大壮、郭治、贺安之等代表性人物。


第三部分:奋进(1978-1999)。该部分围绕“强军报国,敢为人先”,展示了学校第三次历史性转变——从传统兵器行业院校向理工特色综合型大学转变。该部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更名、改变隶属关系、调整办学定位、强化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展示了学校弹道学的创立与发展,鲍廷钰、浦发、李鸿志、唐治等代表性人物以及PP89迫击炮、棱镜透镜干涉仪等代表性科研成果。

第四部分:跨越(1999-2012)。该部分围绕“忠诚担当,守正创新”,展示了学校第四次历史性转变——从教学科研型高校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变。该部分展示了学校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历程,展示了中大口径车载压制系列化火炮武器系统、红外夜视成像技术、系列灵巧引信系统、高功能密度电子设备热控制方法与技术、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等一系列代表性成果。

第五部分:追光(2012至今)。该部分围绕“不忘初心,勇攀高峰”,展示了学校全面开启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的精神风貌。该部分展示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事迹,陆用惯性导航技术、高温PST钛铝单晶、超高强钢大型构件机器人智能焊接装备、超大口径激光干涉仪、全固态电荷倍增图像增强器件等一大批先进技术成果和装备。


实践教学板块:精心打磨“沉浸式教学”,激励青年学子探索创新

实践教学板块按照“1个综合实践教学课堂+4个技术实践教学课堂”的布局建设,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专业壁垒,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集国防课综合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国防科技展示中心、数字化全景教学场景等于一体的“知行合一”多功能实践教学空间,帮助学生了解国防科技前沿知识,领悟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刻认识南京理工大学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综合实践教学课堂以学校研制的155毫米车载火炮串联武器装备探测-控制-发射-毁伤技术知识体系,依托155毫米车载火炮模型,通过150度曲面大屏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模拟展示探测-控制-发射-毁伤武器发射打击全链条作战场景,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专业自信心和专业兴趣。


技术实践教学课堂包括探测、控制、发射、毁伤共4个实践教学课堂,每个课堂设置了知课堂和行课堂。知课堂着重理论教育,通过介绍相关课程体系、知识图谱、科研成果,帮助学生理解学科与专业的内涵。行课堂着重实践操作,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实操等方式,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

在探测实践教学课堂,系统展示与雷达探测和光电探测等技术方向相关专业的专业介绍、课程体系及知识图谱。在探测实感区,结合实景操作和虚拟仿真开展雷达探测与跟踪,光电成像探测与跟踪综合实践教学。

在控制实践教学课堂,系统展示与指控、火控、伺服等技术方向相关专业的科研成果、课程体系及知识图谱。在指控教学与实操区,开展现代指挥控制技术及实训。在火控与炮控教学与实操区,开展现代火控与炮控伺服技术及实训。

在发射实践教学课堂,系统展示与火炮发射等技术方向相关专业的科研成果、课程体系及知识图谱。设置火炮实操区、航炮拆装区、火炮虚拟仿真区,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和实操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装备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掌握操作要领。

在毁伤实践教学课堂,系统展示与火炸药、发射药等技术方向相关专业的前沿科技成果、课程体系及知识图谱。设置火炸药制造成型区、模块装药实战模拟演练区、炸药模型实感区、火工烟火实感区,通过模拟演练,使学生能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原理与操作方法。


新时代,新征程。南京理工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守初心,笃行不怠,锐意进取,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业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南理工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